-
安塞剪纸:一纸一剪刀,可以剪出整个世界——首届中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典型案例和文化品牌推介活动候选案例
安塞剪纸,历史悠久,被誉为“地上文物”、“活化石”、“黄土魂”,同时也是陕北文化的代表之一。更有甚者说“中国剪纸在陕西,陕西剪纸在陕北,陕北剪纸在安塞”。安塞剪纸风格独特,概括洗炼,民俗味道十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融合的社会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内容、涉及民众生活方方面面的民俗学内容,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塞剪纸是陕北黄土高原农耕文化的体现,是劳动妇女意识思维和物质观念的产物,所取题材,反映内容,表现形式都是在适应农村美化居室环境过程中及民俗需求运用而生的,具…
-
王文章:把握非遗规律,坚持守正创新
非遗保护把抢救和保护放在第一位。科学把握当下非遗保护,尤其对非遗的继承与创新及其与文化市场、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的思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非遗保护是原真性的保护,不是创意性的变异,因趋利而将文化创意产业引入非遗保护的范畴,把文化创意化当成非遗保护,不仅不能很好地保护非遗,反而可能加速失去我们本应珍视和保护的文化本质。要防止文化创意化的倾向,在非遗保护与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关系中,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不能侵害非遗传承,更不能代替非遗传承。
-
安塞腰鼓发展前景的策略研究
王雪梅(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西安710077)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冲击,大量优秀文化遗产正在消亡和流失,在这种背景下,了解安塞腰鼓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希望能够为安塞腰鼓这一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与繁荣.为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文章探讨了安塞腰鼓的特点根据安塞腰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其解决对策,旨在让更多的人认识安塞腰鼓,传承和发展安塞腰鼓。建议抓紧对安塞腰鼓的挖掘整理,促进以腰鼓为主体的黄土文化体育…
-
“记住乡愁 情动年味” 2020陕北安塞邀您过大年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中国人心目中举足轻重,传统春节有着悠久的文化活动,贴春联、做剪纸、挂灯笼、猜灯谜、扭秧歌、闹元宵、放鞭炮是我们记忆中“中国年”的味道。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在鼓乡安塞过大年,不可错过的还有让人垂涎欲滴的“年茶饭”,黄馍馍、炸油糕、小米稠酒、炒灌肠……单听这样的独特名称就够让人浮想联翩。关于年茶饭做法、种类各有不同,风味万千的陕北美食在年的洗礼中愈加诱人。
-
陕北道情的音乐特色
陕北道情是陕北地区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主要流传于清涧、延川、子长、榆林、神木和府谷等地,是陕北地方戏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据清涧县寨沟著名道情艺人黄金鳌说,至今已有 630 多年的历史。陕北道情最初派生于道教的道曲,后来由于人们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喜爱,不断发展成为陕北地方小戏。流传至今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和演变,吸收了当地民歌、小调、信天游等多种音乐元素,由单一的唱腔曲调发展成为牌体,兼用“联曲体”的曲体结构,逐步形成独具风格的唱腔与表演。陕北道情主要以农村庙会演出为主,也在农村闹秧歌、赛会期间扎场…
-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系流行于中国陕西北部榆林市城区内的一种带乐器伴奏的坐唱。它其所以为陕北民间音乐的一支奇葩。是与自己特有的风格和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 它取坐唱形式,一个人单唱,间有对唱或对白,男扮女声,真假嗓结合。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另加琵琶、筝、三弦等弹拨乐器,也有时加用月琴或京胡。打击乐器用一只小瓷碟。唱段多为带叙述性的抒情小曲,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风味,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特征,一方面又吸收了陕北当地的民歌小调,如此便形成了南北一体的新艺术品种,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榆林小曲的形成与发展,…
-
陕北民间剪纸艺术之树常青
陕北民间剪纸源远流长,经不断演化、发展、融合,日臻完美。它最初在民间,叫做纸花花。俗称“窗花”,在过年时贴于窗户间,用于祈求吉祥、丰收。题材多与民族图腾、繁衍生息及故事传说有关,风格深厚苍劲,淳朴明了,使陕北剪纸具有独特的黄土文化、黄河文化底蕴。陕北妇女心灵手巧、淳朴善良,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将生活、劳动中的喜怒哀乐,亦或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形象逼真地呈现出来。陕北剪纸开始诞生之时,应该是原始的、直观的外象表露,即所谓的“观物取象”,一目了然,谁都可以看得懂。它在民间根系深固,广为流传,是一种…
-
乡村唢呐声
高原、空旷无边的高原,划一声鹰的尖利,宁静便在耀眼的、灿灿烂烂的阳光下泛出一丝鲜活的涟漪。 这时候,从那铺着一地金光的地方隐约传来了幽幽的唢呐声,披红挂绿的马队出现了,鲜艳似一粒红枣的新娘子出现了。迎亲的队伍在辽阔的高原上游弋向另一个山峁,喜喜乐乐的唢呐声弥漫在广袤的蓝天下…… 在陕北这块古老厚实的土地上,女人们总是在唢呐声中从娘家走向婆家,从姑娘走向媳妇,艰难地创造着自己。直到她们儿孙满堂,寿终正寝,唢呐声又会把她们送向这深沉的土地。 冬日,当你走进这片土地最深邃的地方,或许就会在那沟沟坎坎、…
-
论信天游“兴”的分类及其特点
“兴”是信天游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据统计,杨璀先生的《露水地里穿红鞋——信天游曲集》全书415首、1153章,其中上句起兴者413章,超过1/3。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信天游“兴”具有原始性,信天游“兴”与《诗经》具有可比性。因此考察信天游“兴”的分类和特点,对于认识“兴”的发生和内在原理机制均有启示意义。 笔者认为,“兴”作为一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1](P4)的表现手法,关键在于上句和下句歌意之间的微妙照应及其联想方式。“兴”的联想基本上属于直接感觉、日常经验和句法逻辑相因的简单直观的层面…
-
走西口与陕北民歌《走西口》
近年来,由于受某些影视剧影响,不少人误认为陕北民歌《走西口》是山西民歌。 走西口是一个历史事件,在陕北,关于走西口的民歌流传很多,曹谷溪先生主编的绥德文库收录的5000多首陕北民歌中有十几首关于走西口的民歌,其中就有《走西口》。 据《延安府志》、《延川县志》等史料考证,明朝以前,陕北基本上一直是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牧区和胡汉相争的战场,人烟稀少、土地荒凉。 宋朝时杨家将征战沙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神木县境内的杨家城、延川县境内的雁门关就是杨家将当年居住和驻军的地方。 明洪武、永乐年间,由于战…